网站链接
发布时间:2025-11-21 19:30:45 来源:铜川日报 作者:记者:郭璇


风景宜人的玉华宫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擘画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对文化强省建设工作提出明确目标、具体要求和实施举措。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标落实省委工作安排,提出以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文化+政策”为牵引,对文化强市建设提出理论武装铸魂、文化遗产振兴、文艺文化精品、文明新风培育、舆论引导强音、阵地建设夯基六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坚持以传承保护根植文化基因、以服务创新促进文化惠民、以业态融合放大文化效益,切实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以“补短板、强效能、提品质、优服务”为抓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提升文化供给力,让文化旅游发展成果真正浸润百姓生活、增进民生福祉。
织密公共文化网 丰富优秀文化供给
耀瓷作品制作
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文化建设,在体制机制、设施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推动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硬件”“软件”双升级。
场馆品质持续提升。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丰富服务项目,充实服务内容。照金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铜川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时隔15年,耀州窑博物馆展陈提升后今年焕新亮相。玄奘纪念馆(玉华博物馆)、耀州窑陈炉博物馆改造提升后对外开放。铜川剧院、铜川图书馆报告厅已实现常态化市场化演出。
新型文化空间加速覆盖。今年以来,城市书房、便民书屋、文化小院等新型文化空间覆盖率递增,2025年新建文化小院8个,累计建成文化小院60个,涵盖书画、陶瓷、剪纸、刺绣、根雕等多个艺术门类。这些新型文化空间种类齐全,使得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密集,惠民服务让群众可感可及。
高雅艺术普及落地。铜川市群众艺术馆芭蕾艺术普及项目通过建设普及阵地、引进优质师资、创新普及形式,推进芭蕾艺术进基层,让高雅艺术走进群众身边,被评为“中国芭蕾艺术普及推广中心”。
我市始终把“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常态化开展惠民活动、引进精品文艺作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措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今年已开展政府购买演出“戏曲进乡村”活动368场,将传统文化送到田间地头;成功举办第32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全市四级联动演出共计310余场,参演超5000人次,观众超20万人次,成为我市夏季群众文化生活的“重头戏”。
精品文艺作品密集引进。2025年,我市重点引进中国话剧之冠《白鹿原》、顶级舞剧《大梦敦煌》、高品质音乐会《大音长安》《LOOK卢卡——超燃音乐会》、经典儿童剧《我们是秦俑》《爷爷的水稻田》等精品文艺作品22部,院团复排创演剧目9部,涵盖音乐会、戏曲、话剧、舞蹈、儿童剧、脱口秀等,完成演出55场,观演人数4万余人次。
打造传统文化活动品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铜川博物馆策划“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等特色展览;铜川美术馆举办了第三届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展,通过全国征稿,收到来自河南、广东、江西等地投稿作品1478件。举办了第六届“柳范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辐射全国17个省市,共征集参赛作品7228件。近两年举办的春节社火巡街展演活动、流动博物馆活动、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等高质量文化活动广受群众好评。近期,铜川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和王益区文化惠民“益”起同享活动入选全省第二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名单,我市已有5项群众文化好活动入选。
深化文旅对外推介 守护文物活化石
年货大集文化产品展销
我市围绕“HI四季·趣铜川”文旅宣传主题,坚持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按照“花样铜川、清凉铜川、金秋铜川、雪趣铜川”的四季文旅活动计划,主动“走出去”推介,“请进来”体验,不断扩大铜川文旅影响力。
多渠道开展对外推介。先后赴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深圳、杭州、鄂尔多斯等客源城市,举办多场文旅资源推介、“引客入铜”研学游等合作洽谈会。
特色文旅活动持续升温。相继举办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冬日嘉年华暨铜川冰雪旅游季、非遗暨冰雪文化走进高校、2025铜川西安邻里康养文化旅游消费季系列推广活动等百余项活动,进一步激活了文旅消费市场。
合作网络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53条,精准对接旅行社2800余家,并与运城、三门峡、平凉等重点城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旅游专列的常态化运行,为我市景区和主要客源地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链。
品牌传播成效显著。积极融入国家级宣传平台,通过专家访谈和展示推介,亮相央视CCTV-4频道《在中国!这样玩!》文旅推广活动。同时,成功联动“与辉同行·阅山河”陕西行专场直播活动,宣传我市文旅产品矩阵,带动我市“平安喜乐”耀瓷套装等文创产品热销,据统计,直播带货期间,耀州窑青瓷成交订单2万单,成交额200万元,实现品牌传播与产品销量“双丰收”。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与“魂”。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文物普查与保护扎实推进。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全市1070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复核工作,排查文物线索172条,新发现一批意义重大、特色突出的文物点。有序推进耀州窑陈炉窑址、玉华宫肃成院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编撰出版工作。
文保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以来,累计争取文保专项资金2117万元,编制耀州窑遗址——陈炉窑址陶瓷厂保护项目、祋祤宫遗址夯土台保护展示工程等项目设计方案13个,薛家寨革命旧址展陈项目、药王山石刻单色油饰彩绘修缮项目等7个项目已经竣工,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多样。全年组织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各项活动20余场,举办铜川市“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推出沉浸式演出、文创集市、文物拓印、普法宣传等形式丰富多样、公众参与性强的线下线上活动,全面展示我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对全市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摸底及年度评价工作,申请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补助资金,推荐《彭祖的传说》《打连钱》等33个项目申报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目前已有31个项目通过评审并公示。
护航广播电视稳定运行 信息服务更贴民心
药王山庙会现场
广播电视是群众获取信息、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我市聚焦重点任务与关键节点,全力保障广播电视系统稳定运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筑牢安全播出防线。围绕汛期防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关键节点,全力保障全市广播电视系统稳定运行,坚持常态化监测和重要时间节点防控相结合,构建“日常监测+重点值守”双防线,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无事故。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战时应急、平时服务、平战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在省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共投资900余万元基本建成5个区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体系,全市建设1305个应急广播体系终端,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广播系统在文化宣传、公共服务、应急管理、防汛救灾等方面的整体能力。
“户户通”工程持续保障。持续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的运行维护,以保障群众基本视听权益为出发点,聚焦实际、精准施策,确保全市54458套户户通设备长期通、优质通,保障偏远地区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不断巩固和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广播电视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我市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文化强市”目标,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总结“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工作成果与经验,确保目标任务顺利收官。二是科学编制“十五五”文化旅游规划,为未来五年文旅发展谋好篇、布好局。三是持续聚焦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资源配置、服务效能等方面的问题,让文旅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建设文化强市、幸福城市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
连日走访铜川城乡文旅一线,真切感受到了文化惠民的温度与文旅发展的活力。从场馆提质到空间拓展,从活动惠民到遗产活化,铜川以务实举措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让文化养分浸润百姓日常。
公共文化服务网越织越密,博物馆焕新亮相,文化小院遍地开花,城市书房触手可及,四级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资源。常态化的戏曲下乡、消夏广场活动热闹红火,精品剧目接连登台,特色展览轮番上演,丰富的文化供给让群众精神生活愈发充盈。
文物遗产保护与活化并重,考古普查扎实推进,文保项目落地见效,非遗传承活力迸发,古老文明根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对外推介步履不停,四季文旅活动精彩纷呈,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铜川文旅名片越擦越亮,朋友圈持续扩容。
从文化惠民到文旅赋能,我市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文化强市建设既有厚度更有温度,切实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加码添力。
网站链接